一、何谓“未病”
  什么是“未病”?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概括理解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层含义,即: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未病”的第一层次含义是指“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的健康人,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
  “未病”第二层次的含义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此时机体内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如间断的不适感、疲倦、头疼等。但尚未有任何临床实验室指标,也就是说病理信息的发展仍处于“潜伏”时期,还没有达到“显化”程度。长期以来,人们对处于这个阶段的病理信息不容易或不能够识别,因而误认为健康无病。
  “未病”的第三层含义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即未从单一病变器官传至多脏器病变。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及器官相关法则,身体某一器官已有病,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并使之生病,
  中医学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肝可传脾,当先实脾”以防之。
  “未病”的最后一层含义还可以理解为“病愈”后的健康维护,防止疾病的再度复发。强调人们逐步形成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观念
  二、治未病健康工程及其现实意义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
  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其现实意义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维护健康提高生存质量
  长期以来“治未病”的医学思想逐渐被淡化,甚至被“治已病”所代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生存质量的欲求日益增长,人们逐渐意识到单纯治疗已病是消极被动的,是对医学主体功能的消弱与颠倒。据统计,中国处于亚健康的人已超过7亿,占全国人口的60%-70%;据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统计,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2005年城市居民前十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前十位死因合计占死亡总数的92.0%。现代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活快节奏、不良生活习惯,使现代病种发生了变化。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而其中绝大部分都可以通过中医“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缓解并提高生活质量。
  2、降低医疗费用
  新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健康出现问题对经济的增长有反作用。健康问题不解决,经济就会出现负增长。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的医疗模式的转变,可谓是不容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治未病”的防治原则,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所以,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九五”期间,卫生部一项社区预防与治疗投资效益比的研究表明: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毛钱。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展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使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10年,而用于这方面的费用仅为同一时期医疗费用的1/10。可见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利用“治未病”的思想方法来预防疾病的发生,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与现代医学相得益彰
  《黄帝内经》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是说,高明的医生,是在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进行预防,否则的话,就像口渴了才开始挖井,该打仗了才开始铸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这里面蕴含着预防的思想,这种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即未病先防)方面,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或复发(即既病防变)方面。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更凸显优势。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得出的摄生方法,形式多样,易于操作,价格低廉,疗效显著,切实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三、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
  1、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中医学非常重视天人相应,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养生保健原则。讲究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黄帝内经》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论点,提倡在春夏阳气旺的季节,摄养阳气;在秋冬阴气盛的季节,保育阴气来适应养生防病之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精辟的论述今天仍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养生保健与疾病治疗。比如临床上对脾肾阳虚、夏缓冬剧的慢性咳喘患者,在春夏季节,适当采用温补脾肾之法治疗,往往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原则的具体运用。再有,按照中医的说法,冬天属于“闭藏”的季节,肾主封藏,也就是说冬天是养肾的时节。冬天通过进补,可以使肾“精”更为充盈,从而使得明年身体更好,更少得病。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中医学的养生观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因此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平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气血流通,阴阳和调,身体健康。因此,中医养生“治未病”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淡境界。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只要做到心情愉快、乐观豁达,气血自然和调,大有益于健康。现代医学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而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活动与五脏有密切联系,因此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的失常,可以影响五脏功能,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生病变。
  3、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人体的营养物质都来源于饮食五味,而饮食不节又易损伤脏腑。所以,一方面饮食以适量为宜,不可饥饱不均;另一方面也要合理地调节饮食品种,使人体能获取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不可饮食偏嗜。因为五味与五脏各有其一定的亲和性,各有其气味所偏,长期的饮食偏嗜,就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或营养成分的失衡,因此容易发生疾病。即使因身体需要而多食某些饮食,也要适可而止,不可过量或过久地偏食,否则会影响健康。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所以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
之术。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
  4、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动,包括适当的运动、脑力和体力劳动、社交活动等等。在《黄帝内经》中有“和于术数”以及“不妄作劳”两个原则。首先,应该适当地选择和运用锻炼身体的方法,诸如《黄帝内经》所列举的导引、吐纳等形式。导引的出现,为古人健身防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吕氏春秋》曾提到远古居民由于居住环境缘故而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后来,有些舞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良好健身作用的导引疗法。所谓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不妄作劳”是提醒人的劳作不要违背常规,应考虑季节、时间、年龄、体力及有无疾病影响等诸多因素,做到量力而行并注意调节,不可长时间从事某一种形式的劳作,以防止“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从而影响健康。同时要做到劳逸结合,使活动有益于身心。
  5、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因为疾病的发生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的侵袭。
  首先是增强正气。中医认为,生命的体现是“气”即元气,是构成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原动力,具有抵御、驱除邪气,防止疾病发生,促进恢复健康的功能。所以,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必须增强正气。培养正气,一方面要重视精神调养;另一方面还可以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其次要规避邪气。《黄帝内经》提出:“邪气发病。”因此,要想防止疾病发生就必须“避其毒气”。措施就是顺四时避六淫。六淫、疠气各有主时,春风、夏热(暑)、长夏湿、秋燥、冬寒。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此外,还要注意饮食清洁,防止病从口入;药物预防,驱除邪气,提高免疫机能;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维持环境卫生,防止污染等。通
过采取以上内养和外防两方面的措施,我们就可以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6、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疾病发生后,各有自己的传变规律,应该根据其规律采取阻截措施。《黄帝内经》指出,外邪侵犯机体具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趋势,因而主张治浅治轻。另外,内伤杂病也有自己的传变规律,或以气血津液为序,或以阴阳互根互制为次,或以五行生克为第等,最终都是体现局部与整体的彼此影响。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临床诊治疾病时,只是对已发生病变的部位进行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能够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部位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终止其发展、传变。
  四、亚健康是“未病”的表现形式
  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是指一些身心上的不适应感;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一时难以明确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失眠、忧郁、头痛等;因衰老,重病、慢性病的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不适。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常规的物理、化学检查方法
  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做出疾病的诊断。
  目前普遍认为,亚健康状态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致。不良个性的人往往有不合理的信念和认知方式。由于心理不健康,往往对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如敏感、内向、多疑的人出现亚健康的频率较高;常出现易怒、易激动、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的人,亚健康状况也比较常见。生理亚健康是指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紊乱、衰退,或综合体能下降,精神不振,体力“透支”,表现为:神经系统(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循环系统(心悸、胸闷、胸部隐痛、临界高血压、高血脂等),消化系统(食欲不振、胃部隐痛、腹部膨胀、消化不良、便秘等),呼吸系统(憋气、气短、喉部干涩或有堵塞感),感官系统(耳鸣、听力减退、眼干涩、酸胀),内分泌、代谢系统(体重超标、肥胖或偏瘦、无汗或自汗、临界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糖或低血糖),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易感冒或易患其他疾病),运动系统(动作迟缓、肌肉酸痛、关节运动欠灵活)。社会压力是人类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当这种压力超出了人的承受能力时,压力就会成为破坏力,破坏健康,破坏人类的发展,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等。不良生活方式与亚健康的形成。此外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导致亚健康的因素之一。如生活不规律、熬夜、吸烟、饮酒、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
  中医学认为,亚健康是“未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中医学倡导“上工治未病”,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注重情志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主张“未病先防”和“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等医疗卫生保健思想。这些理论恰恰与人类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适应。因此,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对于亚健康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防治包括两层含义:从健康到亚健康的预防和从亚健康到疾病的预防,此即所谓“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其防治总原则:健康的生活、行为、工作方式是提高生命质量,预防“亚健康”的根本方法;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调畅、劳逸适度等养生之术是平素自我防治亚健康的有效手段;调整阴阳失衡状态,是治疗亚健康总的指导原则;益气养心、疏肝解郁是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的治疗大法。同时中医治未病还提出了养精调神、合理饮食、强身健体、适度用药的干预亚健康四部曲。
  五、养生是治未病的基础
  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工作和根本出发点。只有掌握和应用正确的养生方法,并且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有序,实现理想的健康状态,达到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作为一个实用学科,有着丰富的内涵和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在思想原则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形神共养、动静相宜、和调脏腑、通畅经络等理念;在具体内容上,包含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等项目;在方法和手段上,拥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武术等养生技术。
  1、精神养生
  精神养生,对于健康人来说,是要防止发生疾病;对于已经有病的人来说,就是要防止
  病情的恶化,而其中心理调节尤为重要。常用方法有:
  节制法:是调和、节制情感,和畅性情,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的精神调摄方法。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如能适当克制可以养生。如果放纵既可积久而引起体质偏颇,也可导
  致疾病,因此要加强修养,豁达开朗,节制情欲。
  疏泄法:是宣达、发泄不良情绪,防止情感过度压抑,以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例如,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无拘无束地喊叫一阵,或者找朋友、亲属等人倾诉苦衷,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写在日记中等,都可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转移法:是通过一定方式积极避开刺激源以转变情感投向,改变对不良情绪的注意力,使苦闷得以解脱的方法。以顽强的意志、理性战胜情欲之惑,做到淡然无欲,或变换环境,参观游览以陶冶身心。
  移情易性法:是改变人的情志的方法。移情,即排遣情思,改变情绪的指向性;易性,即改易心志,排除内心杂念和抑郁,改变其不良情绪。具体的排遣方法,如琴棋书画,陶冶性情,振奋精神,调节心理。根据不同人的心理、环境和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灵活运用,疏调情志,颐养神机。
  运动移情法:是通过运动以改变人的情志的方法。各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打球、爬山、跑步、散步、太极拳、太极剑等,均能疏通气机,和畅气血,化解或发泄不良情绪,以保持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2、饮食养生
  我们要关注吃什么、喝什么才能不生病,才能保持健康,这是养生防病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正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通常认为饮食养生相当复杂,因为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人类那么多可以食用的食物,怎么才能知道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呢。其实,饮食养生总的原则很简单,就是要保持消化道的通畅,从而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发挥。就吃的方面来说,现代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得太好。蛋白质、脂肪、糖类的摄入,经常超过我们身体的需要,而运动量如果又太少,过剩的营养物质就会存留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从而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所以我们不要老想着“食补”,而应该想办法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危害。
  总体来说,中医的食养是以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饮食选择应有利于体质的阴阳动态平衡。比如老年人,体质相对偏虚,饮食上就得多加注意。应“软蒸饭,烂煮肉”,饮食应以多稀少稠、多软少硬、多熟少生为主,这样便于消化吸收,不仅可以保护肠胃,而且各种营养如维生素等也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肉食,虽香美可口,但不易消化,应煮熟炖烂。“羹汤”是一种滋补性很强的饮食,特别适宜中老年人服用。羹汤多种多样,如红枣莲子汤、银耳燕窝汤、通心粉面汤、鸡汤等,可根据自己的口味、身体状况加以选择。服用时要趁热温服,这样能温阳化阴,和畅气血,改善循环与微循环功能。在衣着床铺方面,要注意防寒保暖,被褥要松软绵厚,要常晾常晒,勤洗勤换,讲究卫生。饮酒的原则是少则有益,多则有害,不饮最佳。
  3、运动养生
  运动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基本因素,运动锻炼可增强机体机能。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改善偏颇体质的目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吕氏春秋·尽数》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养生还包括勤动脑。纵观中国5000年,历史上的长寿者都是勤于思考的人。孔子在人均寿命20岁的时候活到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唐代的药王孙思邈在当时人均寿命27岁的情况下活了101岁。在古今中外的长寿者中,科学家、书画家、棋手占了多数,这些人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当然,多用脑虽然重要,但一定要适度。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边分管抽象逻辑思维,右边负责形象思维。平时的读书、思考都用左脑,这样时间一长就会感到疲劳。这时可以看看花草,或是欣赏一下绘画作品,使两个半脑都得到调剂。
  另外,中医强调的运动健身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进行的。在四季当中,亦要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选择相应的运动健身方法进行锻炼。一般而言,要符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物候规律。
  春季锻炼:寒冬过后的春天,应加强锻炼,因为此时人体脏腑的阳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动锻炼的地点应为空气新鲜之处,如公园、广场、庭院、湖畔、河边、山坡等地,可进行球类、跑步、打拳、做操等,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以适应春季阳气升发之性,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
  夏季锻炼:夏天由于气温高,湿度大,运动锻炼应根据气候特点,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操、游泳、旅游、垂钓等为好,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以免大汗淋漓,损伤阳气。
  秋季锻炼: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节,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例如,野外锻炼可选择旅游登高;练导引功,使阴精阳气都处在收敛内养状态,以达到保肺强身之功效。
  冬季锻炼:冬天虽冷,但仍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天气温低、气压相对升高,因此,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避免着凉。室外锻炼易选择在早晨10点左右,下午3点左右阳光充足的时间段进行,亦可进行室内锻炼,使气血经脉通畅,阴阳平衡,为下一年身体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4、针灸推拿养生
  谈起针灸推拿,就不能不谈经络。人体的经络系统主要由十二经脉、任脉和督脉组成。肺经、大肠经主管皮肤,水液代谢、饮食的消化吸收及排泄。若功能失调,就会出现粉刺、小脓疱、皮肤偏油、口渴、口臭、大便干结,甚至随之而产生呼吸道疾病。而肾经、膀胱经就控制者人体的体温、代谢、生殖,若功能降低就会出现面色晦暗没有光泽,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发脱落,牙齿松动,畏寒怕冷,乳房发育不良,甚至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若功能亢进,温度过高,人就会躁动不安,面容衰老,形体憔悴,面色晦暗或两颧潮红,睡眠不好,情绪不稳定,身体干瘦。肝经、胆经与食物的消化吸收、生殖内分泌有关,脾经、胃经与皮肤的营养代谢、乳房的发育、胆汁的疏泄等有关。心经、小肠经主神志、心血管疾病、腰腿痛等。心包经、三焦经亦主神志、心血管疾病、热病、偏瘫、耳鸣等。任脉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督脉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腧穴即我们俗称的“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也是针灸推拿治疗的刺激点。通过刺激腧穴即可以调节经络脏腑之气,使气血正常发挥功能,人体的形神得到滋养。日常生活中可以坚持按摩足底的涌泉穴,小腿前外侧的足三里穴,及大椎、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保健强身,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果。
  5、药物养生
  药物养生从古至今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载有大量的抗衰老药物。以后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都载有许多抗衰老的药物及方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药物养生首先需要确定人的体质类型,根据不同的体制类型、不同的时令、不同药物的性味主治功效来正确选择药物,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可服用乌麻散(《千金翼方》):纯黑乌麻,量不拘多少。主治:肾虚津亏,肌肤干燥,大便秘结。
  此外,还有房事养生、气功养生都是中医养生瑰宝。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诸多养生方法,有些如饮食养生,普通百姓在了解个人体质及食物特性后可自己在家持续调养;还有一些比如针灸、药物养生必须由临床医生指导实施。